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关联的完全碳排放强度重新测度
李堃, 姜明栋, 王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2): 308-316.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09
摘要579)   HTML    PDF(pc) (1092KB)(165)    收藏
尽管已有研究在测度完全碳排放强度时已经考虑了省际间的碳排放关联, 但由于忽视经济关联, 可能导致测算结果出现偏差。基于该问题, 同时考虑区域间碳排放与经济的双重关联, 使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重新测度2010和2015年中国省际完全碳排放强度, 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从时间变化看, “十二五”期间我国碳减排成效显著, 各地区完全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 26.25%; 从空间分布看, 2010和2015年, 完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山西和内蒙古, 最低的地区均为北京; 但是, 从对外带动强度看, 内蒙古不仅低于北京, 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直接碳排放强度和按照传统方法测算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比, 考虑碳排放与经济双重关联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测算和使用, 不但可以避免隐含碳问题对强度测度的干扰, 同时能够实现碳排放控制从属地范围向属地行为约束的转变, 有助于实现全国整体的碳排放控制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显性转移与隐性转移研究
王奇, 刘巧玲, 李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1): 91-10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110
摘要735)   HTML11)    PDF(pc) (1158KB)(224)    收藏

从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视角出发, 基于“谁消费、谁生产”的原则, 构建资源占用变动的指标来定量评估产业转移, 进一步将产业转移分为传统的基于生产份额变动的显性转移和考虑消费变动的隐性转移。对我国30个省份3个主要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2002—2007年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 且主要为生产份额扩大的显性转移;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也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 但以生产产品更多地为其他地区所消费的隐性转移为主; 农副食品加工业则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且显、隐性转移均较明显。不同产业表现出不同的产业转移特征, 未来应制定差别化的产业转移管制政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技术进步对污染产生量的综合影响研究---以工业SO2为例
李明全,王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